保持热爱!这位上大老师助力学生推开化工世界的大门
始于热爱,行于热爱
躬耕教学,笃志树人
埋首科研,携手并进
捧热爱,积跬步,至千里
她是上海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孙炜伟老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育人故事
人物介绍:
孙炜伟,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副主任。2011年10月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配位聚合物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十余篇,曾获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理工类)最佳论文一等奖。主讲本科生课程《能源纳米材料基础》《精细化学品化学及实验》《日用化工》和研究生课程《科学素养与训练》,本科生课程均入选上海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教改项目,研究生课程连续三年获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支持。2021年,获得上海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荣获上海大学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多次荣获学院优秀班导师、优秀学业导师称号,指导学生获得上海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三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等奖项。担任化工系副主任后,负责化工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推动化工专业获批2021年度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始于热爱,行于热爱
“因为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班主任,所以就也想当老师”,遵从着内心的喜爱,孙炜伟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就读的都是师范院校,“真正决定进高校做老师是在读了博士以后”,求学之路按部就班,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博士后,孙炜伟最终成为一名投身高等教育的大学老师。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年少时的职业理想被时光重新勾勒,但为人师者的初心愈加弥坚。
兴趣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做出创新工作的最重要的源泉。从中学时被有趣的化学实验吸引住了目光,孙炜伟便一直在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里探索与学习。将自身的科研兴趣、学术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孙炜伟奋斗的方向,也是她的动力所在。“我在2011年来到上海大学环化学院的化工专业,在优秀的环境中,与一群优秀的人共事,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些都让我相信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躬耕教学,笃志树人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作为本科生导师,我所面对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大一新生,另一部分是经过专业分流后进入化工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两类学生,孙炜伟所采用的培养方式略有区别,“对于新生来说,他们对专业、学科还比较一知半解,所以我一方面会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会为他们进行专业的介绍和指导,为学生推开一扇了解化工世界的大门。”而对于已经分流到化工专业的学生,孙炜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自发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化工原理的学习进入物质科学的世界,在思想的碰撞中,体验科研的乐趣。
对于研究生,孙炜伟会先给学生一段“放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整理实验思路,寻找感兴趣的方向。孙炜伟认为,学习不仅在于获取已知的知识,更在于理解,培养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质疑、提问、回答……这些都是进行研究工作时所必须的科学素养,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希望学生掌握的素养和能力。作为学生也要有充分地思考,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不断地去思考。”
埋首科研,携手并进
迢迢求学道,漫漫科研路。作为一个需要大量实验支撑的学科,实验室和团队是孙炜伟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非常赞同“科研团队不仅是学术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的观点,“在工作初期,团队的鼓励和协作对于个人灵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更是一种推进团队建设的动力。孙炜伟所在的王勇教授团队在2021年入选了研究生导学团队,“我认为,我们团队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师具有扎实的科研学术功底和创新的思想理念,二是科研设施和试验平台紧跟行业前沿发展,能够支持团队成员各个方向的科研探索。”
谈及刚工作时指导的两届研究生,孙炜伟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刚开始工作并没有太多学生工作的经验,但这两届同学非常优秀和给力,与他们的相处和教学经历,也为我后续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参照、积累了经验。”谈及现在团队中的学生,孙炜伟老师介绍说,“整个团队就像大家庭一样,实验室氛围非常好,团队成员之间也非常融洽,大家互帮互助、互学共进。同学们踊跃参加各类科研学术研讨会,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SCI论文,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级会议优秀展报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课程思政,引导学生
在课堂上,孙炜伟常常将“最前沿”“最鲜活”“最热门”的时政内容融入课程,力求发挥学生主体性,塑造学生价值观。她作为授课教师之一参与了环化学院王勇教授领衔的思政选修课《能动天下》,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能源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及世界的能源现状及政策,为学生正确认知能源未来发展及从事能源研究、开发、投资、政策制定等相关行业做好储备。“这门课程并不仅仅聚焦于具体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是希望能以能源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样的启发式、引领式教学,在孙炜伟看来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体现,“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是你在听一门思政课,会希望听到些什么。”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和提升教学技能。孙炜伟表示,“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势头非常快,我所从事的化工学科建设也推进得相当快。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我们每位老师都要跟上前行的步伐,在自己的专业保持领先。除了做好自己的学科发展,更重要的还有学生培养。课程的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程。”
三尺讲台、四季坚守。来校十余载,孙炜伟保持着热爱的初心,深耕科研热土,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谈及对学生的寄语,她略微思考了一番后说道,“有一句话叫路在脚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往上走,直至达到你想要的远方。比起定好了的理想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热爱与坚持缺一不可,找准目标、踏实前行、咬牙前行,终会在不知不觉中跨过千道坎,行过万里路。”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文字:裴玙斐 吴沁
摄影:闵杰
编辑:许润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